进入21世纪以后,低碳城市发展开始进入人们关注视野,世界各国都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从不同途径摸索低碳城市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由于低碳城市建设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崭新课题,因此互相借鉴、全面交流以求得共同进步就是各国政府机构、学界和业界的共同诉求。近几年来,我们有不少吸收包括日本在内世界各国低碳城市建设经验的努力,但不能否认,就世界大都市进行详尽的个案分析,提炼出对中国有启发意义的成果还不多。本文希望在对日本的低碳城市建设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专门以日本东京都为个案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并总结出一些具有可供中国借鉴的特点。
一.低碳城市与日本的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城市究竟意味着什么?学界虽然有一定的共识,但由于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以及面对的不同挑战,因此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普遍接受的定义。胡鞍钢在《“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一文中,只是简单罗列了低碳城市的内涵包括“开发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任驻华代表处主任夏堃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相比较而言,付允、汪云林与李丁的认识比较全面,“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有必要介绍的是日本学者的观点。东京大学大西隆与日本环境次官小林光在合编的《低碳城市——今后的城市建设》一书中提出,“低碳城市,是指与现在伴随着各种城市活动导致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相比,出现大规模削减的城市。为此,需要有与现在不同的能源供给与利用的思路和方法。也就是要意识到资源与能源的大量消费并不是文明发达的象征、增加可再生而不是化石燃料的能源供应量、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发展而防止资源浪费、社会活动中利用各种机会大幅削减资源与能源的浪费等课题。当然,为实现低碳城市,需要实现城市建设方方面面政策的重大转换,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从城市的规划和基础,一直到转变的方式,都需要贯彻低碳城市的思想与实践。”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低碳城市建设问题上的很多关注是非常一致的。
日本的低碳城市构想有更为宏大的背景考虑,直接与日本的战略发展联系在一起,与日本和世界范围内的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发展的潮流密不可分。早在1994年6月,日本政府当时的通商产业省就提出《长期能源供给需求展望》,希望同时实现“3E”的目标,即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和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但众所周知,“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不是容易的课题。”特别是日本进入平成不振的长期低迷之后,面临的能源确保形势非常严峻,诸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等等,都对日本提出了挑战。特别是1997年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签署后,日本希望能够成为世界环保的有力推动者,承诺作为负责任的发达国家,主动削减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2004年日本环境省委托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环境研究所、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60余位著名学者,利用四年时间展开《2050年脱气候变暖社会项目》综合战略性研究。试图从制度、技术和行动三个侧面出发,统筹考虑城市、交通、产业、能源等领域的重要转型,并探讨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型和妥善对策相整合的道路。2007年开始,项目各小组陆续推出报告,引人关注的如2007年发表(2008年有修正)《2050日本低碳社会说明:削减70%温室效应气体的可能性探讨》,2008年5月发表的《迈向低碳社会的12种对策》,以及2009年2月以东京大学花木启祐教授为领导的城市研究组发表的《迈向实现低碳城市的解析》等等。提出了诸如紧凑型城市规划、导入可再生能源以及通过节能来有效减排等具体措施,并对日本各地大城市到2050年低碳建设的前景进行了预测。
2006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新国家能源报告”,重点是建立依靠先进能源技术的能源供需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优化结构、引入新型能源、大力发展核能等等,实际上是从中长期的角度构建了日本国家的能源战略。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议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要以低碳社会为基础,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日本,并且将此提升为“日本模式”的软国力向世界宣传。
2008年1月18日,福田康夫在国会众议院全体会议上发表就任以后首次施政演说时,就提出将充分利用节能技术,使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低碳社会”,并构建“资金机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援助发展中国家。同年6月,福田推出了一项新的全球变暖对策,提出到2050年使温室气体排放量较目前减少60%—80%的目标,被称为“福田愿景”。作为这一理想的具体阐释,日本政府内阁会议在7月29日通过《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既包括关于二氧化碳的捕捉及封存技术(CCS)、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等技术层面的发展目标,也包括在排放量交易制度、“地球环境税”、夏令时等制度和法律层面的新探索。同年12月14日,日本政府推动成立低碳城市促进协议会,其中包括86个市区町村、46个都道府县、12个相关政府省厅、27个政府相关机构和16个民间团体,事务局设在日本内阁官房地域活性化综合事务局,向全国推广环境模范城市的经验,并积极推动与海外的交流合作。经过严格的审核,已经评选出日本国内包括北九州市和东京都的千代田区为代表的13个环境模范城市。
尽管日本在环保领域着力甚巨,但与欧洲部分先进国家相比,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一次能源消费、新能源开发等领域,优势并不明显。鸠山由纪夫的民主党在选举时,就打出了“环保牌”,得到了民众的支持。随后鸠山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日本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5%,表现出了比其前任的自民党历届政府都要积极地多的姿态。2010年5月14日,日本众议院环境委员会通过“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案”,提出日本中长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提出要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以及开始征收环境税。在所有主要国家就构筑公平、具有实效性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框架和设立积极的减排目标达成一致的前提下,日本要在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基础上削减25%;到2050年时要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80%。2010年6月18日本内阁审议通过《新成长战略》,其中七个重点战略推进领域中,第一个就是“通过绿色革新实现环境与能源大国战略”,此外还提出“大城市的再生”以及“环境未来城市”等重要设想都与低碳城市建设密不可分。低碳城市领域里最新的进展是今年6月日本国土交通省都市地域整备局设计的《建设低碳城市导引(草案)》,草案共分为三部分:“建设低碳城市的思考”、“建设低碳城市的方法”以及“建设低碳城市政策的效果分析方法”。虽然草案暂时还处于意见征集和修改的阶段(意见征求截止日期为7月10日),但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对于低碳城市的总体设计和具体实施办法。
可以说,建立低碳社会、低碳城市已经成为日本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与此同时,这种战略已经不再是政治思考和宣传口号,而已经通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努力,日益丰满和成熟。
二.东京都建设低碳城市的举措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也是闻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作为日本面向世界的门户,东京建设低碳城市的举措不仅是日本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也是各国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引人注目的个案。早在1986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尾岛俊雄就反思过东京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当时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不断扩张,东京也出现了所谓的“沙漠化现象”、热岛效应明显、城市洪水泛滥,他慨叹这些都是留给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课题,如果想真正保全环境,那么有必要从“二十世纪的问题解决性行政向二十一世纪的环境事前评价行政转换”。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东京的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按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来看,东京的人均5吨,与人均6吨的伦敦和人均7吨的纽约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但总体来看形势仍不容乐观,按照日本学者的统计,东京都一个城市的年能源消耗量,超过了北欧的丹麦、澳洲的新西兰;而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在20005年,达到了6430万吨,超过了挪威和瑞士一国的排放量。日本的山崎养世和竹村真一曾提出,东京应该建设成为“生命城市”,也就是“正如被称为大自然的一个器官那样的崭新都市”。要实现这个理想,要想保持在低碳领域发展过程中的先进地位,东京都意识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的提出是新世纪的事情,但东京都低碳城市建设的开始应该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公害治理,特别是与九十年代初开始的垃圾治理活动密不可分。从1990年的垃圾问题紧急对策室的设置开始,垃圾减量和清扫工厂建设极大推动了东京都的环境治理。虽然东京在环保和低碳领域的举措比较早,如1987年就制定了“东京都环境管理计划”、1992年制定“东京都地球环境保全行动计划”、1995年制定“东京都防止全球变暖对策地区推进计划”,但真正全面推行低碳城市还是与日本乃至整个世界发展的潮流密不可分。2000年东京都正式成立了环境局,提出了“绿色东京计划”;2002年制定“东京都环境基本计划”;2006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东京都制定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东京新战略计划”、“东京都可再生能源战略”以及反映东京都长远发展的“10年后的东京计划”。2007年制定了“东京都气候变化对策方针”以及“绿色东京十年计划”,2008年重新制定了“东京都环境基本计划”,这些就是理解东京都低碳城市发展的基本脉络。
东京都建设低碳城市尤其引人注目的举措,主要体现在三个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上。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计划各有重点但又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东京都低碳城市建设的宏观战略。
首先要关注的是2006年3月公布的《东京都可再生能源战略》。建设低碳城市必须首先考虑替代高碳的基本途径,东京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充分意识到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重大意义,在详细介绍和总结世界各国和日本国在该领域内重要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发展思路。根据东京都的统计,2003年东京都能源消耗量为83万焦耳(TJ),而2005年东京都可再生能源提供量为5600焦耳,仅占0.7%,即使把东京电力公司供电总量中水力发电部分计算在内,这个比例也仅仅为2.7%。而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实现低碳目标,可以为东京都的可持续发展、为大规模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危机管理提供可能,而且可以通过高科技开发来获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为此,东京都大胆提出,到2020年,要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20%。作为具体的实施手段,东京都希望能通过政府各项政策和努力,推动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与选择,并通过金融、税制等经济手段来进行引导和调控,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针对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具体项目设计。当然,这个计划的真正实现,“在都政府积极实施的同时,还期待非营利组织、民间企业等主体推进各项事业的展开。为此,重视非营利组织、民间企业以及各区、市、町、村之间的协调合作,确立共同的项目小组等具有发展性的体制。”
作为这项战略的具体实施,东京都已经在第二代生物柴油燃料(Bio--diesel Fuel)开发、公交巴士燃料电池化、大力推动东京沿海风力发电、更好开发废弃物发电、从东京都都厅开始向全市推广太阳能发电、全面探索海洋温差发电、波浪发电、潮汐发电以及潮流发电等可能性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为低碳东京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保证。
第二个计划是2006年12月东京都提出的《十年后的东京——东京在变化》,计划的提出应该说与当时东京都成为2016年夏季奥运会候选城市有密切联系,这个计划简单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即利用重新申请举办奥运会的奇迹,消除东京都20世纪发展过程中负面遗产,建立美丽、安全和在世界范围内富有魅力的大都市;“三个视角”,包括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优秀人才集中、在技术革命和先进的环境政策方面成为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中心;“八个目标”,其中与环境和低碳有关的内容包括建立绿色通道和网络,建设1000公顷的绿地,以及通过各种措施发展世界最高水平的节能政策,实现世界环境负荷最少的城市等等。作为具体的实践手段,东京都希望能够提出有特色的先进环境政策、推进安全、可口饮用水供应和水资源利用、减少废弃物并推动回收利用率,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是设立《东京减碳十年项目》,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东京都要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2000年相比减少大约25%”。
作为《十年后的东京——东京在变化》项目的一项具体落实, 东京都在2007年1月建立跨部门的“推动创造绿色都市本部”,并在同年6月设立了“绿色东京10年项目”,提出到2009年末的三年间,通过海岸植树、街道树木倍增等手段增加300公顷绿地的计划。2010年3月,东京都推出“绿色东京10年项目”的实施状况 2010”,对既有计划执行进行检查和确认,通过查找问题寻找对策,进一步强化充实政策的实施,提高效率,确保计划的最终实现。据统计,三年来东京都绿色东京共募集资金5亿6千万日元,增加海岸植树7公顷、街道树木增加60万棵,城市绿地共增加306公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未来三年的实施目标和计划,增加海岸植树16公顷、街道树木增加80万棵,城市绿地增加400公顷。同时,政府各部门还提出了继续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如增加市民对于绿色工程的关注和参与、发动更多的志愿者等等,产业劳动局还针对东京都市民花粉症普遍的特点,提出了“培育很少花粉的森林运动推进委员会”,得到了市民、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高度认可。
作为《十年后的东京——东京在变化》项目的另一项具体落实,2007年1月东京都特别设置了“推动减碳城市建设本部”并设立“全球变暖对策应对基金”,2007年6月通过的《东京都气候变化对策方针》,核心是围绕《东京减碳十年项目》提出的目标进行具体筹划和落实。其中勾勒了东京都希望在减碳方面的努力方向是建立低二氧化碳、低能耗城市,全面普及相关技术并把东京都的温室气体排放降到最小程度。基本思路包括在减碳领域充分发挥日本的环境技术优势;大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市民家庭各自分担责任;最初的三四年要确定为转型的开始阶段,需要展开有战略性、集中的对策;以及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基金和税制等手段,实现大胆的投资计划等。具体的努力方向有五个:全力推进企业的减碳、真正开始家庭减碳、城市建设中减碳的规则化、加速汽车交通的减碳、各部门共同协作,构建有东京都特色的减碳机制。东京都希望,从市政府开始做起,全面修改和健全相关法规,进一步推动首都圈和全国范围城市之间的合作,并通过强化市民环保低碳意识、加强与世界大城市、特别是亚洲各城市之间的合作,全面推动全面深入的减碳运动。2010年,东京都对这个计划的执行进行了阶段性总结,2008年该项目共98个项目、预算203亿日元;2009年涉及个107项目、预算365亿日元;而2010年的计划则达到115个项目、预算391亿日元,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同时,文件还明确提出未来发展的举措,如大企业从2010年4月开始履行减碳义务,9月要提出基础排放量的申请,11月提出具体计划书,从具体方法上看,除了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来内部挖潜削减外,还可以通过排放量交易来实现;对中小企业则提出“推动中小企业节能信用贷款项目”,在政府的严格审核和监督下,2010-2011两年内为中小企业节能环保设备提供资金补助;从对市中心大型建筑物的减碳关注,逐渐普及到各区町村的中小型建筑的减碳努力;修改《东京都节能方法2007》以及培养东京各基层单位的节能环保人才工程等等
第三是东京都在2008年3月制定的《东京都环境基本计划》,这是在2002年1月《东京都环境基本计划》基础上,结合新世纪以来东京、日本乃至整个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提出的重要指导性文献。这份文献有自己的思考方式:通过东京都追求高目标和战略性政策展开,引领日本及其他地方团体;按照“十年后的东京”计划来整合发展,主要面向2016年设立目标;要前瞻2050年等各种预测和可能来思考;通过反推或者反演的方法(back casting)来思考现实政策;目标设定、实现途径以及检验标准都要通过市民容易理解、便于执行的方式来设定。
根据统计,东京都发现2000年以后,传统产业部门与交通运输机构的减碳成效非常明显,但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大量事业部门与家庭的碳排放量不减反增,应该成为今后继续努力的焦点;从能源消费统计来看与减碳的统计基本一致,事业部门中的写字楼能耗持续攀升,家庭中空调和电脑的耗能居高不下,这也体现在能源类别的差异变化——燃油、液化天然气的使用量从1990年以后呈明显减少趋势,但电力和煤气消费的上升比例仍很大。根据这种科学统计的结果,东京都重申中短期低碳城市建设目标仍是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00年减少25%,也就是要从5768万吨减少到4326万吨。为此,以2000年为基准,传统产业需要削减10%,第三产业等事业部门要削减7%,家庭部门削减20%,交通运输部门削减40%。同时,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东京都能源消耗中的比例要提高到20%,其中包括对太阳能的利用要实现“飞跃式的扩大利用”,重点开发目前尚未得到重视的如生物质能源等领域。在注重城市建设中的节能减碳的同时,东京都也在思考对既有建筑和设施进行节能减碳改造的可能性。
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东京都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要将考虑环境作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规范来内在化”,也就是说从城市建设、殖产兴业一直到市民生活,都要把环境问题作为基本规范来给予最大限度的重视。其原则包括:回避、低减、修复、补偿和创造五个方面。具体推进的办法包括:遵守相关为减轻环境负荷而制定的法令、条例等纲领和指导方针;对周边环境资源和土地利用等问题有全面把握;与周边土地利用进行整合,根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原则来确定事业的规模、构造以及布局;即便已经确定的规划,也必须根据保证环境的原则重新审视;为市民提供准确的信息等等。通过这些努力,东京都希望能起到以下作用:预防、追根溯源采取对策、造成问题者自我负担、恢复原状或者重生。为保证这项政策不流于形式,东京都专门制定了详细的指针,从大企业建立工厂一直到普通市民日常生活,都规定得非常详细。
三.对日本低碳城市建设的思考
中日两国政府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从体制上看,既包括多边合作如中日韩三国首脑峰会和环境部长会议,也包括双边合作如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和中日环境保护合作委员会,后者从1994年开始,至今已经过16个年头,举行过近10次会议。
从1994年5月28日中日两国签订政府间《环境保护合作协定》开始,中日之间在环保、低碳领域内的合作日渐深入。1998年11月26日双方签订《面向21世纪环境合作联合公报》,2007年4月11日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保护合作的共同声明》,同年12月又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关于合作推进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共同声明》,2008年在《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正式启动在二氧化碳地下储留技术领域的合作。从更深入的合作层次来看,2009年6月,中日两国召开“中日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国际论坛”,沈阳市政府、日本国立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研究所三方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承诺三方共同开展沈阳市“循环经济城市模拟系统”研究开发,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和日本国环境省关于建设中国沈阳市—日本川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合作备忘录》,努力推动两个城市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希望借此机会能为两国低碳城市建设积累更多经验并建立合作的新模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3月27日,中日两国在北京举办了“中日低碳社会论坛2010”,并成立了“中日低碳社会共同研究委员会”。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两国之间在低碳城市建设已经开始了全面的合作与交流。在了解日本政府以及东京都发展的经验基础上,有必要对日本建设低碳城市的若干特点,结合中国的实际,做一个重点的思考和分析。
首先,我们有必要认真反思造成当前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低碳城市建设的主题和前景。早稻田大学尾岛俊雄教授总结东京发展过程中的教训时认为,东京本来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从明治维新以后、特别是战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逐渐形成了大首都圈,从三个阶段彻底破坏了东京的生态系统:第一次破坏是让整个关东平原披上了钢筋水泥的外套,绿地、农田、河流、大海遭到致命破坏;第二次破坏是在这钢筋水泥之上,人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形成了能源滥用社会,大肆浪费资源并造成了大气和水的污染;第三次破坏是人们的生活态度发生异常,充满了傲慢的态度造成了进一步的恶性循环。简单说,低碳城市建设首先要做的是对到目前位置世界经济、城市建设目标与发展模式的检讨,是国家、城市一直到普通市民都必须进行的反思,从而推动一种更长远、更深刻的变化和转型。这不是通过掀起一次绿色运动,不是通过制定几个吸引世界眼球的规划和文件,不是通过简单地削减二氧化碳、增加城市绿化等等具体措施就能实现的,而且需要国民、市民对大量固定观念、生活习惯,甚至也包括价值判断标准进行重新审视。因此,低碳城市建设的主体,包括国家、地方政府、城市各级组织、民间团体,最重要的还是广大市民。
第二,有必要对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重视。一般来说,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依靠城市所在国家政府宏观政策的完备,很难想象某一个或某几个城市能超越国家现阶段的政策平台,而出台具更有前瞻性的政策和思路。东京都在2007年6月制定了“东京都气候变动对策方针”,经过一年集中探讨,次年的6月在东京都议会上一致通过。这意味着东京都从2010年开始在日本首先开始实施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总量管制和交易”(cap-and-trade)原则。而反观日本政府,尽管早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筹划这项规则的实施,2008年专门设置专门审议会进行讨论,但由于以经团联为代表的产业界的反对,仅仅通过了没有规定削减义务的排放量交易试行措施。其实在东京都内部也存在着大量不同的声音,类似重大决策越过政府、由东京来推动是否合适?但更多人意识到在低碳城市建设中采取大刀阔斧政策的深远意义。率先大规模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是东京作为世界大都市的基本义务,不是能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行为;同时,气候变化的确在影响着普通市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东京希望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其他的道路可走;最后,面对着欧洲和美国在低碳社会与低碳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在政府动作迟缓的背景下,作为首都和日本最大自治体的东京都,实施一系列超前的政策有助于建立示范带头的榜样,推动整个国家在此领域内出现更大的进步。2008年8月1日,东京召集全国主要的自治体对气候变动对策的条例化进行研讨,全国46个都道府县有41个参加、17个政令制定城市(法定人口在50万人以上的城市)中有15个参加,其示范效应表现得非常明显。
第三,低碳城市建设应该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已经有很多中国学者注意到,日本在低碳社会与低碳城市领域内的立法非常完备,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经过长期发展和完善,日本“构建了由能源政策基本法立法为指导,由煤炭立法、石油立法、天然气立法、电力立法、能源利用合理化立法、新能源利用立法、原子能立法等为中心内容,相关部门法实施令等为补充的能源法律制度体系,形成了金字塔式的能源法律体系。近年来针对能源的相关方法不断出台或修改,以适应日本‘低碳社会’建设进程。”从东京都的经验来看,这一点也表现得非常明显。1969年,日本针对当时的环境污染制定了《东京都公害防止条例》,随着时代的发展,2000年12月22日,东京都在上述条例的基础上,重新修改制定了新的《为确保都民健康安全与环境相关条例》,其中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款为“削减温室效应气体排出量”,第二款为“登录检查机关”,其中的具体规定精细到“中小规模单位”与“能源供给单位”等具体区别。第二年的3月9日,东京都政府专门推出与这个条例相配套的“实行规则”。与这个被称为“环境确保条例”相匹配的,还有一个“东京都自然保护与恢复相关条例”(简称为自然保护条例),在2005年和2008年,随着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全面发展,东京都对环保确保条例进行了两次重要改正。在各个具体的低碳城市建设领域内,东京都还有相关的专门法律法规,如1992年制定的“东京都废弃物的处理以及再利用相关条例”以及1994年“东京都环境基本条例”等等。可以说,这些重要的法律法规已经成为东京都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法律保障。
第四,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增加国内和国际的合作。东京都意识到,低碳城市的建设,仅仅依靠东京一个城市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大气、水源、能源、交通还是人口流动,都需要从一个更广泛的视野进行审视和平衡。早在1979年日本关东地区的“六都县市首脑会议”,随着时间推移成员不断增加,到2010年已经成为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横滨市、川崎市、相模原市、埼玉市等新的“九都县市首脑会议”,也被称为“首都圈峰会”。除了负责规划的部局长会议外,设有废弃物问题探讨委员会、防灾危机管理对策委员会和环境问题对策委员会。其实这几个机构与全面建设低碳城市都有联系,特别是环境问题对策委员会,下设全球变暖对策、大气保全、水质改善和绿化政策等四个分会,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对推动东京都自身和首都圈的低碳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07年各都县市共同开展“夏季生活方式”和“冬季生活方式”以及“节能型家电普及”等推广活动,对促进普通民众参与节能环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开始,各都县市合作展开对东京湾水质的集中调查,共计有143个机构和团体参与,设置调查点包括海上312个、陆地447个,共计759个,得到了很多宝贵的数据,并为共同开展保护活动奠定了基础。可以想象的是,单凭东京都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完成如此复杂和庞大的环保调研和保护的。
与此同时,东京都还积极与世界很多国家的大城市进行沟通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在推动低碳城市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2006年5月,东京都与伦敦市签订《东京都与伦敦市政策合作相关协定书》,决定在环境、交通等共同课题上密切合作。同年12月,东京参加了由伦敦市倡导的世界四十个城市的气候领导小组;2008年,东京都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之间就进行了诸多交流和合作;2009年10月,东京都与日本环境省、环境能源政策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在东京举办了“地方自然能源、气候政策 东京会议2009”,来自世界各国、相关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前提出了《地方政府自然能源政策世界白皮书》,而会后则签署了“东京宣言”,呼吁世界各国地方政府在推动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日本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低碳社会、低碳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2007年10月,第168次国会决定设置有关参议院国际·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调查会,在最终发表的《国际问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相关调查报告》中,将低碳社会、低碳城市建设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主张“构筑低碳时代创造富裕的日本模式”和“推动世界范围内文明转换发挥日本的领导力”。可以预见,在21世纪低碳环保领域的竞争,当然也应该包括合作会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低碳城市建设,说到底是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处,是保证每一个国民的生命与健康,这与我们国家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完全一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政府和东京市以及其他世界各国和国际大都市在建设低碳城市中的经验教训,都应该得到我们足够重视和全面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