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魁 段 霞
2008年,奥运圣火引领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跨越地域、民族、宗教以及政治制度的界限相聚北京,人们不仅亲历一个热情、开放、真实的中国,一个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对话,也感受到首都北京融入世界大舞台的自信身影。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人类的盛大赛事聚会,也是首都城市国际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助推器,为首都北京实现其城市国际化目标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市轮廓已初步成型。
北京处于城市国际化加速发展新时期
城市国际化是指城市主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城市生活日益溶入国际经济政治生活的历史进程。城市国际化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商品、资本、知识、技术、人员、服务等要素的流动超越国界,一座城市对以上要素的聚集与辐射能力超出国界范围时,也就意味着这座城市在国际社会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由此开始了其国际化历程。国际城市是城市国际化的结果,城市走向国际化的目标是实现在世界城市体系中位置的提升,从国家中心城市上升为区域性国际城市、最终建成全球性国际城市。
首都北京一直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带动京津冀地区城市溶入世界城市体系、实现都市圈国际化的前卫力量。1980年4月,中央书记处下发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首都建设方针的四项指示》中明确指出:首都“是中国对国外的橱窗,全世界就通过北京看中国。”从而确立了北京的对外开放性和国际服务性功能。这一城市功能的确定,为北京走向世界,实践国际城市目标拉开了帷幕。1992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中第一次将“现代国际城市” 定位为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北京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日益增加和频繁的客观事实,以及北京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与国际接轨的主观要求。在国际经济循环的大系统中,一国首都往往承担着比国内其他中心城市更为重要的国际责任,在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带动本国其他城市发展等许多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北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最主要窗口,一个开放、文明、国际化的大都市是改革开放的现代化中国的必然选择,北京城市国际化目标的提出正是适应了世界城市发展的这种趋势和要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浪潮凭借信息技术与WTO制度汹涌澎湃,开创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全新时代。跨国公司更是不断地超越国家界限,采取以大城市为节点的“跳岛战术”,立足发达国家的城市向发展中国家城市寻找连接。具有良好地缘条件、国际服务功能和知识创新性、能够适应多元复杂的国际社会变化的新兴城市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这一地区的城市发展异常活跃。特别是经过20多年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的中国,经济实力进入了世界四强,并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带。这样的时空定位决定了北京的城市国际化进程对于国家发展的独特意义,决定了北京选择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鲜明的制度属性、发展个性与独特路径。2005年编制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了分阶段实现国际城市目标的新设想。总体规划第10条“城市发展阶段目标”中提出:“按照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由此可见,北京进入城市国际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北京不仅有着独特的政治地位与政治资源,更是全国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的主要聚集地,这些优势使北京的城市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服务水平得以提升。然而,城市发展也面临区位、资源、体制约束和空间、结构、功能转变中的诸多问题。抓住举办奥运的历史契机,推进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是自奥运申办以来北京一直在认真思考的大文章。
奥运为北京城市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意义的重大事件,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项目具有如此广泛的国际参与性和国际关注度,还没有哪一个项目能让一个城市举7年之力,花费上百亿的财力、动员百万志愿者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的2万多名运动员、裁判员、体育官员,4万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超过50万外国观众和游客相聚北京。借助这次来之不易的国际盛会,北京搭上了驶向现代国际城市的时代快车,奥运为北京加快国际化步伐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1、通过办奥运,全方位开放的北京日益展现出国际社会熟识的现代国际城市轮廓,成为一个安全和谐的文化魅力之城
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加入WTO后北京国际化进程面临的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说加入WTO使北京开始适应国际贸易合作的相关国际法律与规则,那么,奥运会则告诉北京具备现代化与国际化标准服务功能的意义。自2001年7月13日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以来,“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就与首都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明确了北京将作为国家首都、文化名城、国际都市和宜居城市的发展方向,“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不仅是筹办奥运的理念,而且成为城市与国际接轨,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理念和强大动力,大大促进了北京国际城市功能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了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城市国际化所需的环境、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城市的运行管理、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北京成为国内外投资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如图1所示,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0.7亿美元,是2001年的4.7倍,地区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515.4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1929.5亿美元,约为2001年的3.64倍 ,年入境旅游者比2001年增加了100多万人。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
奥运会给北京提供一个从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角度重新审视和塑造国际城市形象,学习建设国际城市经验、提高市民国际交往能力、遵守国际规则和理念的绝好机会,同时也为奥林匹克精神注入了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的城市气派和东方文明。通过在金融、贸易、商业、文化、体育、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对世界开放,北京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水平得到新的提升,日益展现出国际社会熟识的现代国际城市轮廓,成为一个东方古老而现代、民族而多元文化的魅力之城,一个全力以赴地去克服国际城市普遍存在的贫富对立、体现社会主义人性关怀的社会和谐之城,一个正在努力解决全球化时代国际城市危机和工业时代遗留城市病的安全舒心之城。
2、北京奥运为中国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筹办奥运的7年中,北京不仅将其千年古都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特有的文化政治优势与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也在建立健全为国际社会服务功能,设计城市发展目标与道路,解决制约国际化发展问题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围绕奥运会举办,北京在食品卫生、医疗、公共安全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预案,提升了城市安全和应急机制的国际化标准;广泛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按照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在各个服务行业进行广泛的培训;到2007年底全市有700多万人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市民学外语活动,按照英文规范化标准制定了城八区市政道路的6530面英文标识牌,全市外语环境和市民的外语交流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善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各项措施的迅速实施,正在创造一个由公交、地铁、出租、公共自行车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无缝拼接的新出行方式,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环保的公共交通服务。
奥运会的筹办工作还加快了北京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步伐。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西北部边缘,是较为典型的内陆城市,与那些沿海国际城市相比有些先天不足的缺陷。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严重缺乏,能源资源也极为有限,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绿化水平和空气质量不高。通过大力实施“绿色奥运”理念,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从1998年以来至今,北京对环保的投资达到1200多亿,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空气、水等环保指标不断改进。2007年,北京市的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了7.9%和5.2%;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24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7%还多,实现了首都大气环境质量连续九年的改善。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继续提高,城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1%。北京已不再是为工业污染所困扰的“烟囱之城”,城市国际形象进一步改善。
回顾历史,无论是奥运举办城市,还是处于国际化进程中的其他城市,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伦敦曾经被称为“雾都”,东京湾曾经有过“赤潮”,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奥委会开始把环境问题和奥运会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奥运会促进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环境建设和环境改善成为奥林匹克倡导的重要精神。在申办——筹办——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北京的环境一直在改善,绿色奥运得到市民的理解、拥护与广泛参与。今天的北京已经成为一个出环境成果最多的国际化城市。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天天达标,收获了包括10个一级天在内的16个蓝天,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浓度降低达到世界发达城市水平。绿色奥运不仅使北京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真正无与伦比的盛会,也在努力克服那些在工业化进程中以获取最大物质利益为动力的现代大都市弊端,培育城市主体的国际服务意识、知识创新能力、解决问题协调发展的城市再造功能,培育一个和谐、宜居、安全、舒心的国际城市品质。这些成功经验以及教训,都是中国城市在尝试与国际接轨的全面开放过程中的一次最好的学习与体验,不仅对国内的兄弟城市而且对正在卷入全球化历史进程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都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3、借奥运打造开放、民主、生机勃勃的城市形象,使国际社会看到真诚、友善、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和市民社会,大大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眼中的中国这个神秘国度,被打上了深深的威权主义非民主国家烙印,在圣火全球传递和'3·14'拉萨暴力事件中仍然有被妖魔化的痕迹,少数西方媒体甚至把中国人在筹办奥运会过程中表现的爱国情怀解读为“狂热的民族主义”。 当北京奥运会的大幕拉开,北京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抓住机遇让全世界了解真实的北京不仅是北京的需要,也是中国的需要。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北京创造了一个令全世界惊叹的国际盛会,营造了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赛事环境,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运动员搭建了一个追逐梦想、超越自我的舞台;至少54位国家元首、15位政府首脑以及10位王室代表来到北京,一些国家政党领导人和前政要也云集北京,上演了一场在中国、奥运会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规模空前的“奥运外交盛宴”;北京奥运新闻中心成立后,用“一站式”的服务解决境外记者的所有手续,即使是那些不能进入赛场采访赛事的境外非注册记者也受到了很好的礼待,并不害怕他们把中国置于国际媒体的显微镜下;不仅是气势磅礴的现代化建筑和城市硬件,更多的“软件”和细节在矫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印象。城市无障碍理念已经让北京在2007年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投入了3.8亿元经费,从2005年至今,北京每年建设和改造无障碍设施超过1000多项。……所有这一切让世界各国的民众通过观察北京了解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了解一个古老而常新的中华文明与中国气派,了解现代中国开放包容的心态。正如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所展现的,是一种“和为贵”的世界主义精神。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盛会,奥运会具有强大的国际展示功能,举办城市在申办、筹办和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可以全方位地展示自己,提高民众的国际交流能力与技巧,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一次成功的奥运会后,举办国和城市的国际形象往往会获得相当程度的提高,应该说这是奥运会留给举办城市和举办国的最大一笔遗产。2008北京奥运会严格按照国际奥委会规定,认真遵循国际惯例,始终以一种开放、学习与平和的心态办奥运。海外媒体的报道、志愿者的微笑、涉外部门的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甚至胡同里的京韵京味,正在改变长期以来在国际社会形成的由西方话语主导中国形象宣传的严重不对称局面,赢得世界各国民众的理解、信任与喜爱。借助奥运,北京正在打造的国际化城市品牌,深深地打动了世界,使国际社会看到一个真诚、友善、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和市民社会,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也让世界更加理解、相信中国,相信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和平发展的伟大结晶,也是世界共存共赢共同发展的历史契机。
三、北京国际城市初步成型
筹奥的7年时间,是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接近国际城市本质的7年。奥运资产、奥运精神和奥运理念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正在逐步释放出来,催生着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雏形。北京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奥运推动城市的进步,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大提升了北京作为国际城市的生活品质
奥运会给举办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标准、新的面貌,拥有新的希望与未来。凝聚着高科技与人文精神的奥运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不仅具有体育功能,也成为造型独特的地标性新建筑,如“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已经成为北京的新文化,新景象,把北京打造成一个现代时尚的国际大都会。20年前北京提出的“公交优先”的理想,今天借奥运成为现实。2008年奥运会前,北京完成10号线一期(含奥运支线)和轨道交通机场线建设,建成辐射天安门3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城区轨道交通线,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到2015年北京的轨道交通总里程还将达到561公里。1969年10月1日北京第一条地下铁道建成通车,到奥运申办成功的2001年,这32年北京共竣工了42公里地铁, 2001——2008年这7年新增轨道交通是过去32年的3.76倍,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国际大都市接轨的高速发展时期。公交、地铁事业的发展不仅让市民出行享受到4毛钱的公交,2元钱的地铁这样的实惠,也为减少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立下汗马功劳。
为实施“绿色奥运”理念,北京市还加大了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工作力度,对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的防治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200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只有185天,2007年达标天数达到24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7%还多,实现了首都大气环境质量连续九年的改善。随着2006年5月首钢2号焦炉停产、7月北京炼焦化学厂全面停产,北京加快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坚决淘汰了大量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加快市区污染企业的搬迁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奥运经济相关产业,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北京市民提供新的创业机会和就业机会。如图2所示,2007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首次突破9000亿元,按北京常住人口1633万人计算,人均GDP达到5604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成美元为7370美元,预计2008年将超过8000美元。 按照世界“中上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平均在3466-10725美元的水平来看,北京市已具有较强的财富创造能力。北京市的财政收入从2001年的451.2亿元扩大到2007年的1492.6亿元,年均增长22%,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1.2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2.2万元,年均实际增长11%以上,农村的人均纯收入从5274元上升到9500元,年均实际增长超过9%,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以下。市民收入和福利水平大大提高、城市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北京作为国际城市的生活品质得以显现。
2、奥运吸引了各种要素聚集北京,使北京成为国内外投资最具活力的城市,大大提升了北京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综合实力
自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次采取商业模式运作实现盈利之后,现代奥运会对主办城市甚至主办国的经济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对北京城市的经济影响也是巨大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预计盈利不会少于1700万美元,这样大的投资规模对国内外企业都有巨大的吸引力。7年来,在北京地区的跨国公司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集团都有大幅度增长。2000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按城市统计排行榜中,北京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数只有9家,而在2007年的排行榜中,北京有18家中国企业入选,名列第四,与排名第三的纽约和伦敦只相差4家,明显多于首尔(10家)、香港(2家)、新加坡(1家)这些区域性国际城市,也远远高于国内经济中心城市上海(2家)和广州(1家)。截至2007年底,世界500强企业累计已有203家来京投资,7家外资银行在京设立法人金融机构、200多家世界级商务服务企业、微软、美国通用等公司的地区性研发机构以及多家国际传媒机构、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联席场外交易市场等入驻北京。北京在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入住、承接国际资本、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决策控制中心方面显示出了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知识化与服务化是后工业时代国际城市的发展趋势,奥运经济发展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奥运直接拉动了建筑业、通讯设备、交通运输、旅游会展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力促进了金融保险、信息传输、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加快发展,形成了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除联想集团参加国际TOP计划外,中国银行、人保财险、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网通、中国移动、国航等7家总部在京企业成为中国奥组委合作伙伴,搜狐、燕京啤酒等在京企业成为北京奥组委的赞助商。这些企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有了显著上升,其品牌和经济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时,北京还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文化创意产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项目,在国际合作与接轨中促进第三产业服务水平的提升,寻找城市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2007年北京市服务业比重超过71%,领先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经济结构呈现出后工业时代的典型特征,在信息处理、人才聚集、政策发布等方面优势不断显现。2007年和奥运申办成功的2001年相比较,6年期间每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平均超过12%,比此前20多年地区经济10.5%的年均增长率高出1.7个百分点。
伴随中国从地区经济增长火车头到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发展进程,打造服务奥运的经济运行机制与规则意识,北京逐步摆脱资源紧张、能源短缺、环境恶化对城市发展的硬约束,站在服务世界体系中的中国这样一个高度去思考作为首都应担当的国际责任与城市功能。7年的筹奥,北京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政策、法律等各个方面学习、提高、储备,正在逐渐具备为国际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为国际社会服务的城市功能,而这正是后工业时代国际城市应有之品质。
3、挖掘奥运主办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释放文化价值潜能,北京正在以其独有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征服世界
城市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每座奥运主办城市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和风韵魅力。这些城市的魅力在于风景、建筑和日常生活背后所倚靠的独特历史、人性表达、审美情趣和文明烙印,这就是城市独有的文化,也是奥运会带给全人类丰厚的精神遗产和人文关怀。北京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文化资源富集区域之一,有举世称羡的文化遗产和五千年的东方文化古韵,记载着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与传承,包括今天在燕赵大地上发生的种种变革,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在述说着时代发生的故事与传奇,在申办——筹办——举办奥运会的十余年时间里,北京向世界展示的是一种真正具有重大文化生态价值的东方文化和中华文明。
奥运会作为一种体育与文化完美结合的盛大庆典,口号、会徽、火炬、奖牌、吉祥物、纪念品、主题曲、奥运景观、开闭幕……,所有这些充满创意的文化需求,都在召唤全世界的创意、科技、信息、传媒、广告界的高手和投资企业向北京集结,并迅速创造培育了一个空前的文化创意市场和产业,为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6年是北京“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文化创意产业首次进入北京市五年规划,定位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产业,这一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到2010年,北京市预计其文化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10%,解决20万人就业问题。借2008年奥运之机,文化创意产业真正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果说工业时代的世界城市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和有形产品集散地,而后工业时代的世界城市是世界文化中心和无形产品集散地的话,那么,2008年奥运将孵化一个新的世界文化中心城市。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 从图书馆、博物馆和影剧院等设施数量来看,北京的文化存量虽然与纽约、伦敦、东京这三大世界一流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与同在东亚地区的三大区域性国际城市新加坡、香港、首尔相比,北京的优势比较明显。如表1所示,除香港在博物馆、图书馆数量上、首尔的影剧院数量上占据优势外,其他指标北京都居领先位置。以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为起点,北京正在想更多的办法吸引公众进入艺术的殿堂。当然,从奥运会开幕式赢得的喝彩中,我们也看到,北京的国际文化影响力虽然需要文化设施、文化景观、文化活动与文化产业的支撑,但最根本的是发掘城市特有的文化个性与魅力,展现北京所特有的东方文化和中国气派。
表1 文化存量之国际比较(2006年)
城市名称
世界文化遗产(个)
图书馆
(座)
博物馆及其他文物机构(个)
影剧院
(座)
纽约
1
211*(2000)
115(2000)
650(2000)
伦敦
4
288*(2000)
200(2000)
297(2000)
东京
0
194(2000)
160(2000)
275(2000)
新加坡
0
9
4
81(2000)
香港
0
87
36
46
汉城
2
21
26
120
北京
5
25*
71
101
上海
0
28
106(含纪念馆)
245
广州
0
11*
19
45
注: *为公共图书馆。数据取自《世界遗产目录》、《国际统计年鉴》
4、通过提供符合国际规范的旅游赛事服务、建立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北京的国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
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个城市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将获得更多的国际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权,可以有效地促进入境游客的持续猛增,国际会议、文化交流和商务活动也会随之增加,奥运会成为推动北京旅游事业发展、加强国际交往合作的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解说系统的国际化、信息系统的国际化、基础设施的国际化、无障碍设施的国际化、食品卫生安全的国际化、安全旅游的危机防范……,北京正在努力改进旅游业存在的问题,给国内外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2007年,北京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35.5万人次,全市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比2001年多接待了149.5万人,旅游外汇收入增加了55.25%。入境旅游者的逐年增加,说明在奥运的筹办过程中,北京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奥运申办还使北京正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北京是中国大学、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地区和各类人才最集聚的地区,中国主要的对外学术交流、国际项目合作、国际人才培养和国际文化传播活动等大多发生在北京。2006年,在京的外国留学生毕业(结)生数18067人,在校留学生数27667人,比2005年分别增长4.06%和5.16%,表明北京的国际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
国际交往能力不仅反映在本地居民的国际规则与服务意识,国际间人员的流动性,也反映城市举办大型国际会议与国际活动的能力上。举办大型国际会议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渠道和高级形式,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多少反映该城市对外交流的频度,拥有众多大型的国际交往设施,特别是大型会议展览设施,其规模和水平反映出城市举办国际活动的能力。北京拥有丰富的国际会议资源和良好的会议设施,举办的各类会议和展览占中国总数的80%以上,发展潜力很大。北京国际会议接待数量已经从1998年的44个增加到2004年的65个,排名进入世界第14位。根据UIA 2004年的一份报告预测,未来十年(2005年-2016年)国际会议接待数量前15名的城市中,哥本哈根、巴塞罗那、维也纳、巴黎、柏林依然处于领先位置,北京排名将提高到第6位。北京将成为东亚乃至亚洲最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事务协调中心。
事实证明,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北京加速实现城市国际化的助跑器,经过申奥——筹奥——举奥这十余年的努力,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轮廓已经初步成型。如何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北京仍面临许多挑战。如:人口、商品、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国际聚集程度偏低,集聚财富能力和对本地区与国家贡献度偏低,市民素质、国际意识、政策环境、服务能力和生态环境还有待改善,软环境建设依然是北京成为国际城市的严重制约。如何把握城市国际化的未来方向,抓住中国国际地位快速提升的历史机遇,发挥北京的特质与优势,制定切合实际的国际化战略,塑造魅力、和谐、安全、舒心的国际城市品质,将北京打造成一个展现东方古老而现代、民族又多元特色文化的魅力之城,一个克服国际城市普遍存在的贫富对立、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优势的社会和谐之城,一个解决全球化时代国际城市危机和工业时代遗留城市病的安全舒心之城,应该说,北京要走的国际化道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