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后工业社会特征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
段 霞
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进入城市国际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正在努力建设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这样一种新型的世界城市不仅需要具备服务世界、辐射全球的国际功能与体量,更需要具备反映当今城市文明发展最高水平的先进理念与品质,引领世界发展的方向与未来。为此,需要深入探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应有之战略转变。
北京已率先迈过后工业社会的门槛
后工业社会是指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后,社会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与工业社会不同的诸多新特征的社会形态。这些新特征包括:
(1)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资源依赖、环境依赖转化为知识依赖、人才依赖、创新依赖;
(2)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以高科技型,高附加值,高创意型经济组织为主,金融、信息、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成为主要组成部分;
(3)企业管理从指挥命令型转向激发创新型,产权意识、品牌意识、低排放意识、文化意识、国际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4)国内和国际市场打通,生产型社会逐步向消费型和可持续发展社会过渡,知识分子地位上升,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立。
(5)政府组织的职能从指挥型转向服务型,国际意识和国际交流能力上升,公民意识增强,各类社会组织的地位上升,中产阶层的社会地位上升,强调多元和谐和复杂性社会问题的解决;
(6)文化凸显多元、开放和大众参与特点。社会由物质消费型逐步转向文化消费型,文化创意成为社会生活的本质组成部分,休闲文化、娱乐文化广泛普及,高雅文化、专业文化创意能力提升。
(7)具有鲜明民族性、历史感和区域性的创意产业和文化事业,成为地区文化认同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人文素养水平成为评判个人、组织、城市、社会发展的标志性准则。
1973年,哈佛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中提出在30—50年内将会出现“后工业社会”。他从经济部门——从产品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社会主导地位、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社会创新与政策制定的中心地位、未来方向——技术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一切领域造成巨大变革、决策制定——创造新的“智能技术”解决复杂性问题等五大变化分析西方社会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此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不断外迁印证了贝尔的观察,这些国家几乎所有的城市都经历了后工业化的洗礼。纽约、伦敦、巴黎等世界名城成功转型保住了世界中心城市的地位,东京、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新兴工业城市也在向后工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发展成为全球或区域的国际经济城市,也有类似底特律、伯明翰这样的一些城市从繁荣和工业领导者的地位沦陷到衰落的状态。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的“世界城市假说”理论、沙森(Saskia Sassen)关于世界城市是特殊的生产基地的观点以及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的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等研究都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转型中展开的。
以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为标志,北京已经迈过了后工业社会的门槛。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人均GDP约3700多美元,城市化率为45%,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40.1%,有学者认为中国将在202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与全国整体发展水平相比较,2009年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070美元,第三产业占GDP的75.8%,2005年的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约占常住就业人口的73.5%,成为中国国内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前卫城市。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世界城市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和有形产品集散地的话,那么后工业时代的世界城市则是以知识产出为标志的非物质产品生产中心,文化型、消费型、宜居型、生态型等非物质生产性特征十分明显。进入后工业社会,北京城市发展面临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和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具备中国城市走向后工业形态世界城市的最优条件。如丰富的科技、智力、文化、教育、奥运遗产资源以及作为国家首都的优势,都是在后工业社会建设世界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发展条件。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北京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后工业社会特征,按照后工业形态世界城市建设的新要求认识、管理和发展这样的社会,培育适应后工业社会需求的世界城市发展的新要素、新特质,培育新的财富创造方式和社会文化环境,充分考虑到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困难与压力,甚至为了产业结构的顺利转型而主动放慢经济增长速度。
后工业形态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过渡到以信息化、知识化和服务化为主要特点的后工业社会。建立在解决工业社会遗留问题和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的世界城市,呈现出以下特征:
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节点。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节点,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区域通过世界城市的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世界城市也因此演化成世界经济体系中高度集中的指挥控制中心。判断一个城市的控制范围是全球性、区域性还是国家性的,除了关注其作为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作用、作为国际剩余资本投资安全港的地位、面向世界市场的商品流通作用、关注其经济规模实力和对资本的控制能力外,还要关注其作为意识形态中心的作用以及技术创新、政治变革等外界冲击的消化能力。
世界知识的创新中心。世界城市的知识创新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创新,而是通过众多创意产品、创意营销、创意服务展现出知识产业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通过强大的媒介平台和互联网优势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新的创造发明传向地球的每个角落,引领世界的潮流与趋势。
以知识产出为标志的非物质产品生产中心。如果说工业时代的世界城市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和有形产品集散地的话,那么后工业时代的世界城市则是以知识产出为标志的非物质产品生产中心。进入后工业社会,世界城市的非物质生产性特征,即文化型、消费型、宜居型、生态型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世界城市的非物质产品生产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资本、信息和技术资源上,更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文化遗存(包括工业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以及教育研究、传媒娱乐以及时尚文化的影响力上。
国际事务协调中心。人口聚集、交通拥堵、就业压力、环境恶化、气候变暖、两极分化等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的国际经贸、卫生、环境、安全等领域的双边、多边国际协商活动在世界城市举行,世界城市成为全球性问题解决的聚会地、协商地和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场。国际事务协调中心功能的发挥不仅有利于世界城市提升其国际服务品质和国际影响力,还可以通过国际组织入驻和举办大型国际会议,获得大量最新信息和日后的长远回报,带动旅游、传媒、信息、广告、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产生更好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
发达都市圈的首位城市。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后,随着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第二产业劳动密集程度下降,就业结构开始偏重第三产业。同时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城市的部分工作和居住得以向外扩散,城市中心就业水平下降而市郊和周边城镇就业水平上升,传统制造业向郊区或相邻地区扩散而高端业务向中心城市集中。由此,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的进程自然形成了世界城市与周边广大腹地之间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关系。所在区域越发达,地区合作基础越牢固,本地区的国际化水平也比较高,该地区首位城市的影响力就越大。世界城市的影响路径往往是:核心城市——郊区——都市圈——所在国家——所在区域——全球范围。纽约、伦敦、东京三大世界城市均已成为带动本地区卷入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首位城市。
北京要建设成为什么样的世界城市?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有利于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动位置,也符合自身发展需求,但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不能无视为国际资本服务的市场驱动力量,不能淡漠世界城市奢侈性消费与贫穷并存的社会两极分化态势,不能忽视虚拟经济发展蕴藏的种种风险,而要洞察世界城市从“以资为本”的工业形态转向“以人为本”的后工业形态的发展趋势,不盲目照搬现有三大世界城市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结合北京已迈过后工业社会门槛这一发展阶段特点,积极主动培育适应后工业社会发展的世界城市新特质、新能力,通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世界城市。
北京要建设的新型世界城市应有以下特征:
(1)全球信息聚集地。后工业社会知识、文化、技术等信息资源的创新与管理能力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确保国家和城市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全球范围内信息流动无障碍化,把北京建设成世界信息通路型城市;
(2)国际事务协调中心。随着中国日益走向国际社会的前台,北京将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性问题解决的聚会地、协商地,外交机构、国际组织以及各种政治力量关注的中心;
(3)人性化与服务性城市。从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幸福感和创造性价值实现出发,解决工业社会遗留问题,实现舒适便利的都市生活环境。在世界上率先实现满足休闲消费型和老龄化社会要求的新型世界城市,实现一种人人安心生活、福利惠及所有阶层的城市生机与活力;
(4) 体验型、创意型经济。通过学习和体验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具有创新能力、探究精神的城市市民,再现城市历史文化昔日辉煌和魅力故事,使城市景观、文化遗产和流行时尚变得生动,吸引世界的眼球,从而创造出后工业社会新的城市财富创造方式和新经济形态;
(5)国际文化魅力之城。重现那种在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工业化过程中失去了的绿色的、古都气息的都市形象,在此基础上,体现中国气派、北京特质,加入时尚商贸流行文化元素,使传统的、地域的文化和建筑拥有鲜活的表现力,创造出美丽的都市景观,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和观赏价值;
(6)低碳、环保型社会。后工业社会形态的世界城市是非实体经济中心型、非物资资源消耗型的绿色宜居城市,努力将北京打造成对环境负荷最小的世界榜样城市,为中国的节能减排做出示范性的贡献;
(7)首位城市。打破现有行政区域划分的条条框框,把腹地区域的发展纳入提升北京国际化水平的整体方案中,带动京津之间河北贫困地带的发展,提高北京的对外辐射力和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首都圈。
总之,把握后工业社会世界城市发展动向和正在发生的变化,以更加开放、前瞻、创造性的政策推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建立一个非实体经济中心型、非物质财富消耗型的后工业形态世界城市,是当今城市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世界城市建设成果的原则,也能够使北京担当负责任大国首都应有的国际责任,最终将实现北京建设中国特色新型世界城市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