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国际化数据分析平台
您好,欢迎光临!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世界城市

来源: 本站       作者: 王颖       时间:2010-11-29

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之后,一些城市的外部性问题突显出来,尤其是资源利用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危害到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并采取措施,节省资源、减少能耗。这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发展循环经济,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破解北京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北京发展循环经济的因素分析

(一)世界城市的定位决定了北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根据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北京确立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首都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首善之区。而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手段改造传统经济产业体系,构建以企业绿色制造为基础、以生态工业园区为主体、以资源再生产业为补充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为成为世界城市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

(二)资源危机决定北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2010年,北京实际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972万人,提前10年突破国务院批复的到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也大大突破了“十一五”规划末常住人口1625万人的控制目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北京环境资源的承载极限。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对水、能源的消费量和土地占用量不断加大。地表水的资源开发率高达86%,地下水过度开采,人均水资源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北京能源资源极为有限,本地自供能源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100%的天然气、100%的石油、95%的煤炭、64%的电力、60%的成品油从外地调入。人口、资源逆向互动,使得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城市摊大饼式地无序发展,导致城市生态承载能力下降、生活垃圾问题严重。废弃物产生量逐年递增,资源化水平亟待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率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约为1.0%,低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北京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建设仍在高速增长,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将无法继续维持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会因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难以为继把北京变成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只有发展循环经济北京才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经济发展引发的环境、社会矛盾有可能得到缓解。

二、北京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北京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战略目标,结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从资源节约利用入手,以节能、节水、节地为重点,以高消耗行业作为突破口,加强监管整治,积极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强化管理等手段,依托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循环型社会的建设。

1.出台了立法和优惠政策手段。

北京针对自身产业结构特征制定一些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并配合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出台了中国内地省市首个循环经济鼓励政策——《北京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按《实施意见》要求,北京在区县(城镇)、园区和企业三个层面选择循环经济试点,并对试点机构给予政策、资金、税收、土地申请、政府采购等多方面支持。首批入选的24家机构涉及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都市型生态农业等多个领域。

2.循环经济链条渐具雏形。

北京以提高资源附加值为主题,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过程中,改变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积极构建产业链,逐步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产业链条。如在海淀区建立起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环保处理的“IT环保产业链”;德青源已形成了一条由订单农业,到生态养殖,再到食品加工、清洁能源以及有机种植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链条等。这些产业链条的形成、发展、成熟,促进了资源集约化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

3.成长起一批基本成型的循环型企业。

随着国家节能降耗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的加大,在北京市政府的积极引导、扶持下,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自发地走上了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涌现出一批基本成型的循环型企业。如金隅集团已有23家政府认证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年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超过60亿元,每年通过资源综合利用消纳粉煤灰、脱硫石膏、废陶瓷、矿山尾矿石等各类工业废弃物1000多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工程发展势头强劲。

北京在发展农业生态产业方面,支持农村以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技术支撑的新村建设示范试点工程。大力推广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的应用,集约化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实施农村沼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把畜牧业与种植业连接起来,形成了以“猪—沼—果”、“猪—沼—菜”、 “猪—沼—鱼”为纽带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等示范工程建设,广泛推广新能源在发电、照明、制冷、供暖、制热水等方面的实际利用,缓解了北京供电紧缺的局面。如试点单位北京市密云县十里堡镇通过发展以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为特色的生态农业,积极探索农村清洁生产、农业资源节约以及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实践新模式,目前全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95,畜牧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5、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北京加强对耗能耗水大户的监管和限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节能计划。在市区推广使用节能环保车辆,推行快速公交和上下班通勤铁路以节约石油并减少污染。积极实行自来水上下水双向收费,使用季节水价和阶梯价格鼓励节水。政府还通过改进排污和污水处理系统,立法禁止或减少工业排污,推广使用可被生物分解的清洁剂。目前,北京大中型企业基本自觉实行清洁生产,30%-50%的中小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5%;工业万元产值水耗下降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6%;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0%。

三、北京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循环经济发端于人类对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的关注,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结果。“十一五”期间,北京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明显,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北京循环经济在实施过程中,按照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发展目标,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1、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激励机制。

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各部门协同工作体系尚未形成。北京循环经济发展普遍存在技术供需信息不对称,企业面临技术困惑缺乏解决途径,科技资源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的问题。环保审批和环境稽查与治理工作比较到位,但对企业的生产运营缺乏有效监管。对宣传发动和教育培训工作也重视不够。工矿企业和广大群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理解还很肤浅,就是现有发展较成熟的循环型企业,其当初的本意也多是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土地、价格、金融、奖励、处罚等政策还不完善、不配套。资源再生企业废弃资源收购成本高、企业负担重,市政府对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影响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2、循环产业链的构建,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也可以说是一种技术经济。没有强大的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纸上的空谈和美好的愿望。支撑北京各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明显不足。北京能源外埠依赖性强,各行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技术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水资源供应紧张,以农业为首的水资源利用水平急需提升。城市废弃物产生量逐年上升,缺乏先进实用的处理技术。再生资源集中处理环节严重缺失,下游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规模小、技术落后,没有形成专业化经营,难以产生规模化、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产品,资源浪费严重。目前,北京已经发展起来的循环模式,普遍存在着循环链条不长、链条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内部循环多,企业之间循环少,纵向循环多、横向循环少等问题。

3、产业园区建设过度专业化,缺乏循环链条的对接和延伸。

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北京现有的产业园区从布局来看,产业集中度高,具有很强的专业化色彩。虽然相同或相似产业集聚发展,可以形成规模效益,但是由于产品单一,上下游产业脱节,难以形成彼此之间的链接,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形成,很难建立起园区系统内资源——能量——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网络。而且企业之间还容易出现恶性价格竞争。此外,北京现有的关联产业共生关系不强,产业布局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在工业行业产业共生方面,仅冶金、电力与建材产业在利用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再生建材方面有一定共生基础,但产业空间配合不好,关联产业间能源、水梯级利用较少。如何把大量工业固废和建筑废弃物变成新型建筑材料,将是循环经济技术领域的重要方面。

4、公众生态环境意识薄弱,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

社会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不高,生态环境意识薄弱使社会公众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社会公众或者将循环经济万能化,或者将其等同于污染治理,或者简单地把循环经济理解成生物链,缺乏自然资本的观念,缺乏应有的环境和法律意识。而这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意识导致了短期行为。目前北京公众的节约意识仍然不高、绿色消费意识淡薄,过度消费现象较为普遍,垃圾分类措施落实较差,生活垃圾分类率仅为15%。为了追求生活上的便利,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短生命周期电器和生活用品,并且过分追求高档物品而忽视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等。公众的非理性的消费方式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违背,严重约束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北京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和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 科学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市政府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利用法规、政策和标准等手段对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进行调研引导的积极作用,通过加大资金、科技投入,联合企业、中介、行业协会等多方合作,构建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打造技术、人才、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宣传教育等措施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 编制总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将循环经济发展引入快车道。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周密可行的战略规划作指导。北京应以贯彻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政策导向,结合建设世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适合北京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整合北京相关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迅速提升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在企业、行业(产业)、园区、社区、区域等多个层次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区域循环式开发,建立适合北京市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目标体系和保障体系,提出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同时,加快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依靠科技创新、技术产业化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都市型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二) 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增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

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技术作为支撑,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以及再制造技术、废旧原料再生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等等作为支撑,而这些支撑的供给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一是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功能,采用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北京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安排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组织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力争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综合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废旧产品和物资的回收及再生利用技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理技术、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三是以项目为依托,推进循环经济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和改进。通过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改进和管理进步,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要建立和发展专业化的技术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和管理服务机构,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培训、引进推广先进技术,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 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建设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建设要体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土地集约使用、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使用的功能。在北京今后的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上,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产业链构成的基本定位,下游原料之间的供求关系,做好前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一是搭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招商引资平台,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加强基础、政务、土地、政策、市场、法制、安全等软环境建设。二是要以科技为支撑,以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为手段,着力促进产业园区内各类产业、企业进行废弃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资源逐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三是在引进入驻产业园区的项目上,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考察项目的关联度,把好入口关。不仅要控制污染,保护产业园区生态环境,还要看项目的科技含量,看项目在产业园区产业发展中的“链接性”,特别要注重引入具有“补链”和“延伸链条”作用的项目,实现产业园区层面上的“链式发展”,使产业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一批相互对接、相互支撑、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互为供求、综合利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链群。只有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环保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产业集聚发展、“三废”循环利用的新型产业园区,才能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四)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循环经济发展良好氛围。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行动。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循环经济的认知程度,激发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来。要使更多的公众树立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和节约资源、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自觉参与循环经济建设,逐步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变为公众的自觉行动。二是对政府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家、技术人员和员工开展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并发挥他们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在中、小学校深入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开展国情及市情教育,编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手册,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普及到每个孩子身上。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是解决北京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立足于北京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实现把北京建成产业优化、资源节约、环境舒适、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的世界城市的有效途径。



推荐信息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