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世界城市集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信息发布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于一身,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正是鉴于其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将建设世界城市确立为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并在今年的北京市“两会”上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如果我们审视全球公认的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不难发现,它们不仅拥有金融中心、较多的跨国公司总部、众多的国际机构和大量的国际会议等“硬”指标,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全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等软实力。这就启示我们,在建设世界城市的历程中,文化的全球化对城市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城市能否合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在融合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主要靠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文化产品或服务来实现,这些都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合理构建已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标志,也为城市跻身于世界城市提供了条件。
一、北京文化软实力的条件和优势
一个城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具有主动吸收、聚合周边地区文化,进而融合、更新、创造新文化的能力。虽然北京在一些硬条件、有形的实力上与世界城市有差距,但是北京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潜力巨大,国际文化影响开始显现。
(一) 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了强大的软实力保障
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是我国的六朝古都,有三千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曾经作为世界城市而闻名海内外,文化底蕴十分丰富。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故宫、周口店猿人遗址、长城、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等6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固然要使北京具有世界一流的经济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打造北京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北京的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所有城市难以相比的,在世界各大城市当中也是罕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底蕴优势将有利于北京形成独具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对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了高起点、高平台
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世界城市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北京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大理念全面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公认的文化理念,正在成为北京现代文化的基础。以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载体,以丰富的奥运理念为基础,以高端的国际化CBD为起点,北京一定可以打造建设世界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美国商会会长Michael Barbalas认为,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影响力的增长,北京天然的政治中心优势,经济的持续良好发展,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经历和经验等都将为北京成为世界城市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北京文化软实力面临的挑战
要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北京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以及真实的现实需要,但同时,也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一) 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世界城市居住着相当数量的国际人口,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有着很大差异,使得世界城市呈现出文化多样性。因此说,世界城市是多元文化的中心。纽约、伦敦的国际人口比重都超过15% ,东京国际人口比重最少,也超过了6% 以上。而北京目前的国际人口比重不足1%。北京固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要具备世界城市的文化影响力,要使具有不同文化、理念的不同的民族在北京和睦相处,就需要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宗教习惯能够理解尊重。这对北京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宗教习俗,有些并不为我们所认同。我们不可能只选择那些我们能够接受的文化,而排斥那些我们难以接受的文化和习俗。鉴于东西方在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文化理念方面的差异,北京弘扬中国文化,无疑要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冲决西方文化模式,因此难免会彼此发生剧烈碰撞,且需要较长时期的磨合。城市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这种文化权能通过制度文明、科技创新、观念先进、引领时尚藉以展开和实现。某种意义上说,北京成为世界城市,城市硬体和经济上面临的挑战相对比较直接,而文化上面临的争夺和竞争将更为深刻和持久。未来,北京能否以谦和的姿态,包容的心态学习吸收人类一切好的文化;能否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世界优秀文化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并世界化;能否在城市运营和治理、环境保护、市民生活方面提供二十一世纪的城市生活样式;能否在营造创新氛围、孕育时尚观念、繁荣文化艺术方面体现二十一世纪的潮流;能否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层次和国际化水平等等[①],这些都需要我们正确应对,在制度和文化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二) 城市改造中古都风貌的保存与开发
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然而近年来,各地进行的造城、改城、扩城运动,已使反映老北京风貌的旧城传统建筑,以年均减少一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亡。在北京约62.5平方公里的旧城里,有关数据显示,旧城四合院传统建筑风貌区以及传统和现代混合区的面积,不到总量的40%;完全现代化风貌的区域已占40%多;道路、现代广场的面积大约占20%。原有的3000多条胡同,保存至今剩下不足500条。从大约1200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大范围来看,北京的旧建筑业已成为零星的散落,整个城市几乎可以看成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大量的新奇建筑出现在北京,许多新建筑几乎没有任何中国元素,找不到中国文化的熟悉和亲切感,从而使北京城市特征、城市风貌和城市气质模糊化。建设世界城市,北京如何能以保护和发展兼具的眼光看待传统建筑和旧城风貌,实现发展性保护而不是发展性毁坏;如何使北京成为面向未来,兼顾传统与现代,中外合璧的高品位、高境界的世界之城。虽然北京已新奇高楼满城,面对诸多尚未遏住的冲动,补牢仍尤可期[②]。
(三) 文化产业集群效应较弱
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一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程度。北京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还有些不足,具体表现在:首先,政府对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这不利于降低文化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也不利于形成文化产业价值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使文化企业实现真正的整合和优化。其次,文化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小。每个区几乎都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产业,造成文化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政府在管理文化产业时缺少必要的经济手段,有关税收、赞助、信贷等文化经济政策还不完善,无法起到引导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作用。最后,文化投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不发达。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社会资本的流向是要靠政府的导向,靠软硬环境的改善,靠项目个性推介,靠外力拉动等共同作用。而我们主要采用由政府主导文化投资,融资渠道较单一的机制模式,它导致与市场严重脱节,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现象时有出现。
三、提升北京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和建议
建设世界城市,涉及到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内容,也涉及首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发展中容易丧失个性和特色,城市建设容易千城一面,缺乏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大背景下,要发挥首都优势,提高北京在全球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一)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策体系
近年来,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愈来愈深,一些世界城市的政府愈来愈重视文化的发展,对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最为典型的是伦敦。进入新世纪后,伦敦在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伦敦市长于2003年2月公布了《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提出文化战略要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声誉,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很明显,在伦敦市政府的目标中,世界城市不仅在经济上是世界的中心之一,在文化方面也应该是世界的中心之一。因此,其所实施的文化战略着眼于能够维护和增强这个“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及世界级文化城市”[③]。
实践表明,在世界城市建设中,政府行为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推进北京向世界城市迈进,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各个角度去塑造、维护和提升北京的国际形象。比如,积极筹办大的国际赛事和展会宣传北京;积极引入总部经济特别是跨国传媒集团进入北京,借船出海,利用他们的平台扩大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大力支持本地文化产业集团,积极培养本地创意人才等。同时,通过政策创新吸引外资参与北京传统文物的开放与运营,保护、完善北京的人文品牌,延续扩大人文氛围,凸显“京味儿”人文色彩[④]。
(二) 重视城市空间规划,挖掘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空间是指“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⑤]。而城市空间规划作为一种政府行为,是城市政府关于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公共政策,是政府合理配置城市文化资源,保护城市文化遗产遗迹,打造城市文化特色魅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第一,合理挖掘文化资源,体现城市特色风貌。一个城市的文化能否体现城市的特色,彰显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关键在于对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北京在挖掘城市文化资源时,要提高文化资源配置效率,尽力克服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自我循环、浪费资源等现象,把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文化资源的特点充分整合,强调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和谐性,塑造具有城市特色风貌的城市文化景观。同时,政府也应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开发和利用,树立“开发性保护”的观念。
第二,注重城市面貌打造,保护文化遗产遗迹。城市面貌打造是技术含量极高的政府行为过程,在打造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城市本土的人文环境、民风民俗,还要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避免“城市景观机械化”。因此, 北京应从城市自身固有的建筑文化风格出发,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旧城改造。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延伸古城文脉,在不断固化旧城区区位优势的同时,要积极改善环境质量,并注意对首都城市传统历史风貌及文物古迹的维护;另一方面,要展现当代风采,提炼出当代文化的精髓,妥善处理现代化建设与古都风貌保护的关系,倡导在文化遗产的开发中进行保护利用,努力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复兴,将城市建设在丰厚的文化基础上。
(三) 加强文化包容度的建设,形成世界城市吸引力
和谐、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形成世界城市吸引力。不管是纽约、伦敦,还是东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社会环境和谐、开放、多元。纽约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20世纪80年代,纽约市民使用的语言就多达121种。今天的纽约已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文化中心之一。伦敦也是一个人口结构极其多样化的城市,过去20年,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置身于伦敦街头,多元面孔已成为平常景象。东京也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城市,只要符合规则、满足条件,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可以在东京开展自己的事业。世界城市建设不仅要满足本地居民的需要,更要适应和引导更广阔区域内的人群需要。文化多样性取决于社会活动和社会阶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北京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应当是高度丰富和高度开放的,应具有极强的吸收、融合、集聚、辐射、再造的能力。这种宽松、兼容的城市文化环境,是一个城市吸引各类人才集聚的重要条件,也是培育城市创造力的最好温床。经济全球化时代,自主创新能力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极具包容性的文化氛围则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⑥]。
(四) 繁荣城市文化市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世界城市的发展,无一例外都占据了文化产业的制高点。以文化产业为支柱产业之一的美国,其电影、图书、音乐、动画、游戏、体育、主题公园和其它衍生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凸显了文化软实力的渗透作用;英国从1997年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法国和奥地利等都举全国之力做好重大文化产业品牌项目的扶持和经营;日本政府要员甚至提出“动漫外交”的口号,要通过亲和力强的文化产品销售改善国家形象。这些国家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都取得了各自的优势地位,发展起独特的文化产业,甚至成为该国的产业支柱和民族精神的支撑。1998年世界银行发布《文化与持续发展:行动主题》报告,提出“文化为当地发展提供新的经济机会,加强社会资本和社会文化凝聚力”。北京应充分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通过政策引导发展,以产业促进结构优化,以机制健全文化市场,促进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催生和加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通过培育和扶植有竞争实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使其能够带动中小文化产业实体,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媒体、动画等文化产业新业态,通过科技与创意的完美结合,宣传北京,塑造时尚北京、科技北京的新形象,进一步增强北京的软实力,提高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此外,政府还应该努力促进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文化内涵注入城市各个产业发展中去,用文化产业带动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使城市的综合实力得以提升。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交流方面,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但是,以世界城市的标准来看,北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充分发挥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三个北京”的全面建设与扎实推进,为北京赢得了全球声誉,呈现了北京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崭新面貌。北京要以此为契机,重点弘扬东方文化,重视发挥文化底蕴的优势,凸显北京的历史文化古迹以及几千年的传统积淀的城市文化魅力和个性;大力发展国际传媒、动漫和休闲旅游等重点行业,综合提升软实力,扩大北京文化的国际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