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一年。做好2005年的经济工作,对于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为“十一五”期间奠定良好基础极为重要。政府将统筹兼顾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等几大宏观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不同时期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重点,不断丰富宏观调控内涵。
宏观调控是一种政府在遵循市场规律下的利益分配,不能只靠中央政府的调节,还需要各部门和地方的共同配合;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我国经历结束了从1993年到1997年连续5年的治理通胀,又实现了从1998年到2002年连续5年的治理通缩,开始进入了新的经济增长期。但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还相当粗放,煤电油运供应紧张,资源的紧缺约束表现得尤为突出。当前特别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预防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
还应看到,我国经济走势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如能源瓶颈、美元利率、汇率问题、入世冲击、经济能否顺利实现平稳着陆等。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体看,我国经济状况将继续看好,经济总量会保持平稳增长,经济走势趋稳。
当前要抓紧做好“十一五”规划,重点应当在于人口规划,国土与资源规划,区域与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研究规划,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福利保障、就业等社会公益事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奥运工程规划,行业发展规划,法制建设规划,对外经济贸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
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提出将突出“五个更加”,即在加强总量调控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在遏制部分行业低水平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扩大消费需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努力缓解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改革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切实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关于进行结构调整,应当包括产业结构、资源运用结构、科技与教育结构、城乡与区域结构、收入与分配结构、投资与消费结构等。控制投资过高,解决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的问题,不应简单地压缩投资,而是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升各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互匹配,使投资和消费的结构关系趋于合理。据专家核算,居民消费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相当于投资率提高1.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只有更多地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提高投资效率;提升大众的消费能力,应成为经济增长点,从而以消费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目前我国的投资结构已发生较大的变化,政府投资在全社会投资总量中的比重逐步缩小;企业已经成为投资的主体。在投资主体方面,民营、外企投资比例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投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投资会有所收缩。中国企业利用外资的规模仍然会有稳定的增长。
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农村稳,天下稳;农村富,天下富”。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严把土地、信贷闸门,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春节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以2005年1号文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要求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将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新增资金主要安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新增财政收入中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底于70%。我们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不断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形成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合理把握城镇化进程,必须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要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继续加强和运用土地调控和信贷调控的杠杆作用。继续从严控制非农业用地的供给,抑制房地产和城市建设过度扩张,通过清理整顿、合理规划等调整存量的办法增加必须的土地供应量;对过热投资继续保持现有的紧缩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项重大任务。加快西部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更快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力度。
国际形势会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将继续在曲折中推进。和平、发展、合作是主流,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抓住战略机遇期,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全面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进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要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技术能力和市场开发力。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布鲁斯·莫利称,中国投资从2004年一季度高速增长后开始放缓,反映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正在逐渐发挥作用。中国通货膨胀率将从2004年中期的5%左右逐步趋于温和水平。受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支持,预计消费在2005年增长13%。中国快速增长的市场为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提供了良好机遇,中国仍将是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预计2005年中国的进口增长将快于出口。
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有利因素。党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动了改革和体制创新步伐的加快,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正在逐步被清除,从而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有效地防止了整体经济“过热”,经济运行不会出现大的波动。随着对外开放扩大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基础和能力在逐步增强;世界经济复苏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无论从市场规模的扩大,还是从实现国际和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看,都有助于增强国内经济增长的活力,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需求将会有进一步增长:一是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和农民负担的减轻,将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居民对教育、医疗保健、文化的消费将大幅增加;三是汽车消费,中长期内居民对汽车需求将呈加速增长态势;四是城镇居民住房投资需求快速增加;五是居民储蓄存款居高,资金来源有较大空间;六是扩大国外需求市场,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出口产品价格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将会继续提高。美国、欧盟、日本经济继续处于新一轮上升期,对我国产品的进口需求仍然较大。随着纺织品等产品配额的取消,会促进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
我们应当将市场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加强市场性强、法制性强的调控手段,并适当运用行政性手段;将解决短期波动问题与长期结构调整问题相结合。
在目前的宏观调控中,价格波动与走势不可忽视。尽管目前总体价格水平不高,但存有潜在的价格上涨因素。如前期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将向下游产品传导;一些资源性物资与产品的价格上升,国际市场上原油等产品的价格持续走高将带来影响;劳动力的价格也在增长,造成成本增加等,都会引起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就目前形势来看,我们应该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保持在不超过3%左右的水平上。政府加强对服务价格(特别是公共服务产品价格)的控制仍然十分必要。
劳动力市场仍有待完善。从长期供求关系看,就业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5年就业矛盾有可能更加严峻。一些新的就业问题还将凸显出来,宏观调控对就业的影响在2005年将会有所显现。据有关专家测算,经济增长放慢将会使2005年减少115万个潜在就业岗位,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为4.5%,特别是农民工就业将更加困难。
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已经对经济发展构成了制约,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将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
要继续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要求,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不懈地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维护党纪政纪,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2005年审计工作将突出重点,继续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包括:高等级公路审计,选择投资较大的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目的是揭露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检查违规征地、拖欠工程款、截留克扣农民征地补偿款等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政府预算执行审计,转向以支出审计为主,预算执行审计将继续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审计署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高度重视对政府部门的审计,特别是对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部门,要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审计。金融机构审计,审计机关将继续加大对金融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重点关注金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揭示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专项资金审计,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拟加强对有关环境保护资金、农村卫生资金、城市失业保险基金、城市住房公积金、国外援助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审计。国企审计,根据中组部的委托,审计署将对11户中央管理的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和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扩大到地厅级干部,做好对省部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2005年将采取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将保持在15%左右。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支持经济平衡发展,又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和预防系统性风险。同时,将不失时机地推进金融改革,解决阻碍金融业发展和影响金融稳定的体制机制问题。2005年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均为15%,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将加快建立市场化的金融风险补偿机制,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同时,加快发展外汇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05年是我国深化金融企业改革的关键一年,将加大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监测与考评力度,积极加快制订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并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深化投资和银行改革,提高社会投资效率。加快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立国家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加快地方商业银行的民营化。
要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系统配套的整体改革将有助于从根本上逐步消除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因素,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
如果以国家经济走势的远景“镜头”考察,党中央、国务院从实现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的全局高度,提出要按照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的“五统筹”理念和模式,系统化、全局观、战略性地推进国家经济建设。这一科学发展的统筹观为国民经济建设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总体思路。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除前已述几个方面,还应高度重视加快教育与科技发展。应当说,长期制约我们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是教育和科技。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创新,科技产业发展日益加快,我们要力求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而这里作为基础的知识的基础,则无疑是高新科学技术。应当看到,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前沿性的学科领域和产业正在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如果说知识经济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导经济,那么高新技术产业就应当是主导产业。
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是人才,而人才要靠教育来培养。21世纪将是人类依靠知识实现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教育为经济服务,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规律,教育必须先行。
我国13亿人口正在迈向全面小康的征程,需要以新的理念设计发展进程,更强调以人为本,从偏重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解决好就业问题,加强义务教育、保障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我们要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抑制不正常的收入悬殊。大力发展社会事业。2005年2月16日,举世瞩目的《京都议定书》终于正式生效,成为联合国认可的国际法,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细则”,《京都议定书》旨在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其生效标志人类在保护地球家园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共同的战略工程。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为43%;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有56%严重缺水;耕地、森林粮食都有不同程度的短缺;人均原油储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仅为11%。我国也是一个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的国家,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据有关单位研究,目前我国的节能潜力约为3亿吨标准煤,这相当于全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的近20%。 新发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对“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工作做了明确的部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以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对有利于实现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予以扶持。
总之,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和谐社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