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动向及其思考
段 霞
四月中旬,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座谈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10余所大学、《求是》杂志社、人民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等机构的20多位长期从事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建设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就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理论面临的新课题、美国次贷危机、台湾问题、西藏暴乱、奥运安全和国际形势变化对中国外交与内政的影响、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与会代表就当前高校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及其研究的以下特点达成共识:
1、冷战结束后从国际关系转向世界政治研究成为越来越明显的一个学科发展趋势[1]。这种变化表明国际关系研究已超出了过去以国家之间关系为主的研究方法,全球范围的世界体系、区域政治、国家政策以及各国内部、地区内部的政治经济关系发展决定着世界政治的现状与未来。
2、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趋于多元化。尽管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行为体,但是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国际大都市、联合中的都市圈等次国家行为体在世界体系中越来越发挥独立影响,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国际关系行为体。
3、国际关系的研究重点从过去关注和平、安全、主权等“高政治”(high Politics)议题过渡到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人权等“低政治”(low Politics)议题的关注。在“低政治化”国际事务中,参与者与决策者日趋多元化,包括主权国家、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学校甚至个人都面临一个如何应对国际化的问题,大大拓展了国际关系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和社会需求。
4、国际关系日益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和本学科理论分析工具的国际事务决策科学[2]。国际关系专业研究除了掌握政治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外,还需要掌握经济、管理、法律、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将国内、地区、全球这些不同层次的政治研究汇入国际关系或世界政治的研究体系[3]。目前国内学界应加强研究方法领域的变革。
与会学者充分肯定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近年来在国际关系领域教学与科研取得的成就,认为我校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建设走在全国高校前列,正在进行的都市国际化战略研究适应了国际关系学科变化的新趋势,将成为我国国际关系学科领域新的研究亮点,加上经贸类大学在经济学领域的优势,为我校发展国际关系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目前为止,尚无此专业的硕士点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及其下属学校愿意在学科建设上给予我校大力支持并加强合作。鉴此,特就我校如何开展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抓住历史机遇推动学校国际化进程,提出以下三种设计思路:
1、依托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具有交叉学科优势的“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专业,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理论学科发展新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的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门下有世界经济二级学科,我校硕士点一直没有相关专业建设。通常各大学的世界经济专业设在经济学院,也有不少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有不同的安排,如社科院、人大、南开、武汉大学有2—3个院所同时开设的现象,辽宁大学把世界经济专业设在国际关系学院。
2、依托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在区域经济学门下设立“全球化与地区发展”或“国际大都市比较研究(Global City)”专业方向,以适应全球化、区域化以及政府职能转型的需要,培养跨学科的高级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立区域与战略管理二级学科专业(学科目录上并无此项设置),整合学校公共管理、政治学、国际关系等多学科优势成立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效果显著,短短几年时间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培养的博士生与硕士生受到各方好评。
3、自主申报政治学门下的国际关系硕士点,根据我校规划和已有资源,重点建设“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关系与传播”、“都市国际化”三个专业方向。学位项目定位为跨学科、应用型的学术性学位,培养目标是造就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了解中国所处国际环境与国际交往规则、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中从事国际事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等各级政府部门以及从事跨国业务的传媒和企事业单位。
据悉,国务院学位办为控制全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提升教学质量,可能出台控制二级学科申报的新政策,在没有二级学科硕士点情况下,直接申报一级学科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此政策一旦实行,我校非经济类学科的培育与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如何培养跨学科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建立符合全球化时代需求的学科发展体系,是摆在首都经贸大学面前的一个紧迫性的课题。
[1]由于历史原因,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同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二者在研究领域上的重复与交叉现象严重,学界普遍认为从国际接轨角度统一使用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范畴更好。
[2]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国际关系研究的主导方法是经验主义。通过第一手的观察和实践经验,或是看大量第二手资料,根据基础概念与理论分析得出结论。60年代以后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受到了行为主义的挑战。卡尔·多伊奇(Karl W. Deutsch)、辛格(J. David Singer)和罗西瑙(James Rosenau)等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借用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的更严格、更复杂的研究方法,通过数据收集、定量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建立知识累积和理论构建体系,使国际关系研究变得更科学。事实上,在国际政治学界,也有多数人认为研究国际关系不可能运用自然科学那样的严格方法,方法论之争使争论双方都意识到谁都不可能垄断这个领域的知识。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际关系研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途径。目前在国际关系研究的学科方法领域,有着经验主义、行为主义、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反思主义和建构主义等较为重要的研究范式。——作者注
[3] 9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研究生有1/3研究国际关系本身,有1/3的人在研究政治学和一般方法论,包括经济、法律、社会学的东西,有1/3的人在进行国别研究和地区研究。参见王缉思:《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特点,问题和困难》http://www.irchina.org/news/view.asp?id=590